第(1/3)页 这话都给逼出来了,看来余教授道心略微有那么一点失守啊。 倒是给蔡振东看得于心不忍了。 “老余,”蔡振东把他拉到一边,“你这感受啊,我也是体会过的……” 万万没想到的是,余教授回头问了一句: “至于吗蔡校,这东西给你们学校老师发,都足够给他提职称了,好歹也是一个厉害的研究成果。居然给了他?” 蔡振东一下子还真没听明白余教授的意思。 “这成果是很厉害,但是什么叫‘给’?” “不是给,难道是借?”余教授笑了一下。 蔡振东回过味来,环视了一眼偷偷注意这他俩的工作人员,咳嗽一声道: “李颜给我们惊喜,还是借,那我不好说。” 余教授摆摆手,打起了电话:“喂?老潘,来审稿室,有个了不得的东西,我不好确定,得你来。” 潘教授五十多岁,但进屋的时候都是一路小跑的。 “哟,老蔡你也在。” 蔡振东笑笑,示意坐在电脑前皱眉的余教授才是重点。 “什么了不得的东西?” 余教授也没说话,把电脑屏幕交给他。 “基于追墙博弈最优解……哟嚯,”潘教授眼睛一下瞪大了,拉过椅子就坐下,“又是谁发论文了?” “李颜。”蔡振东说道。 “这是……哦?那个做手机的年轻人?” 他可不只是“年轻人”,蔡振东笑着点点头。 “那得好好看看。”潘教授戴上了眼镜。 整个办公室都保持着莫名的安静。 数学难题这玩意儿,解出来难,验证是否正确同样难。 余教授是材料学领域的大拿,也是圈内著名理科全才,他只能初步判断李颜的“最优解”靠不靠谱,正经判断论文质量还得是数学领域的学者。 “啧……”潘教授只看了五分钟就发出了声音。 “怎么说?”余教授急不可耐。 “你觉得呢?”没想到老潘却反问了一句。 “我看不出来什么不对的地方。” “我也是。” 余教授表情有点精彩。 “微分博弈这个领域,比较复杂。我算不得高手,只是有些涉猎。我看得让老陈来一趟。” 这边刚说完,那边余教授已经拨通电话了。 蔡振东还跟老潘调侃一句“这是给我秀他人脉呢”。 随着他们研究越来越深入,请过来的人也越来越多。 小小一个工位挤了六个大佬,搞得负责接收整理竞赛稿件的工作人员非常紧张。 他电脑桌面还有上班摸鱼用的小游戏呢,这要是被几位学者看到了岂不是当场社死。 不过他多虑了,所有教授的注意力都只在李颜的论文上。 “怎么说,林博士,你可就是研究微分博弈的。”余教授直起腰摘了眼镜,一边揉眼睛一边问道。 “粘性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过了,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。目前看下来,没有问题。”林博士比较年轻,在几位老教授面前还是很拘谨的。 “没问题?”余教授重复问道。 “按这篇论文的论证,确实是可以得出‘当每个参与者试图将其损失率降到最低时,在奇异面上的行动总是会有明确的博弈策略’这个结论。”林博士说道。 “也就是说,追墙博弈永远存在最优博弈策略?”潘教授问。 “没错。”林博士点头,“这个李颜……真是了不起,这可是困扰了学者们五十年的问题,这个成果放到国际上都很有分量。诶,等等,他还有实际应用场景?” 林博士这才注意到论文名字里的“自动驾驶”。 另一个姓叶的老教授哈哈大笑,“小林这是迷糊了,这个李颜也是够任性,这么厉害的论证,给放附录了,不知道的还以为引用了谁的成果。” “老蔡,这不就是你们华大卓越班的1号学生吗?” “还是造手机的那个。” “哦?同一个人?” “你得多看看报纸了老叶。” 几个人谈笑风生,只有余教授脸色难看。 两个年轻点的工作人员交头接耳,“话说……教授们不是有电脑吗?他们干嘛非得跑过来这边看?” 第(1/3)页